近日恒瑞行配资,“多地明确女职工可休痛经假”的话题再上热搜。痛经假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已有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云南等20个省、市,在地方性规定中明确女性劳动者可以休痛经假,休息时间普遍在1~2天,最长为3天。然而,痛经假想要在更大范围落地,还有诸多痛点待解。
近年来,“痛经假”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,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,是保障女性劳动者的健康权益,但现实中却陷入“纸上福利”的尴尬境地。要让痛经假真正“无痛”落地,关键在于直面企业的痛点,破解制度执行中的梗阻,实现女性权益与企业利益的平衡。
企业作为制度落实的主体,其顾虑不容忽视。一方面,痛经假带来的用工成本压力真实存在。另一方面,痛经的“主观性”,增加了管理难度——如何界定“重度痛经”、避免假期滥用、防止性别歧视等问题,让企业陷入两难。更深层的担忧在于,若企业因落实痛经假而加重负担,可能反向加剧女性就业歧视,形成恶性循环。
消解企业痛点,需从制度设计和执行层面打出“组合拳”。首先,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是核心。人社部门可通过财政补贴、税收减免等方式,将痛经假的成本社会化,减轻企业压力。例如,云南等地探索的“生育津贴与痛经假联动机制”,将假期成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。其次,完善配套措施,明确休假标准。用人单位的角色亦需重新定位。企业应将痛经假纳入员工健康管理体系,通过弹性工时、远程办公、岗位轮换等模式,降低短期缺岗的影响。当企业意识到,健康的员工队伍能带来更高的长期生产力,制度执行便会从“被动合规”转向“主动关怀”。(汪昌莲)
创通网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